瞄准目标 凝心聚力 锐意改
各位代表、各位会员:
根据学校和学院的工作部署,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德信体育三届三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大会,我代表学院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报告分三个部分。
一、一年来的工作回顾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全面谋划“十三五”各项工作的关键一年。学院继续坚持“教学立院、科研强院、设计富院、人才兴院、文化凝院”的理念,按照“搭建平台、培育团队、科学管理、提高效益”的思路,克难奋进,求是创新,努力构建“和谐城建、魅力城建”。在学校党政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通过全体教职工的辛勤工作,我院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日常教学、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学生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现将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队伍不断优化
学院现有教职工90人,其中专任教师77人。专任教师中90%以上是中青年教师,教授及教授级高级工程师7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3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6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6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4人,外聘兼职硕士生导师10人,兼职教授2人。按照双师型师资培养目标,40余名教师坚持从事设计、勘察等实际工程,19人取得国家注册师资质。
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2015年是我院师资严重紧缺的一年。这一年里,我院先后有2人在外攻读博士学位,1人出国访问学习,2人参加岗前培训,1人9月份才入职,1名教授退休,实际在岗教师仅83人。为提高学院教师整体实力,积极鼓励教师申报高级别职称,经过共同努力, 2015年我院有1名教师通过教授职称评审,1名教师通过副教授职称评审。较好地改善了我院师资队伍职称结构。
(二)学科建设稳步推进
学科建设是学院发展的龙头,目前学院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涵盖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和自主增设的工程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此外,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下增设建筑学与城市规划方向),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领域1个, 5个本科专业都有对应的硕士点。在2016年度硕士研究生推免工作中,我院成功推荐免试7名本科生攻读硕士学位,全部推免到我院。在湖北省大力实施学科群建设计划的推动下,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主干学科,联合环境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和建筑学等学科为支撑学科,成功申报校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土木建筑与环境”,并列入学校推荐申报湖北省“十三五”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计划,形成以主干学科、相关学科、基础学科和新兴学科等构成的学科体系,为提高服务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促进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学科综合实力提升创造了条件。在学科平台建设方面,整合油气储运专业、电子信息专业学科资源,成功获批湖北省油气储运工程技术中心,成为我院建院以来第一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为学院教师申报高级别、高水平项目提供了条件。校级科研平台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两个校级科研平台均以良好的成绩通过考核。为推进建筑学专业科研发展,成立1个院级科学研究平台“荆州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
(三)国际化办学步伐加快
近年来,我院承接了巴基斯坦本科生教学任务、中外合作办学本专科生教学任务、南斯拉夫和卢旺达硕士留学生教学任务,累计国外硕士研究生3名,每年开课10门次;国外本科生4个年级100人,年均开课60门次;中外合作办学本科生班2个年级105人,年均开课30门次;中外合作办学专科生3个年级420人,年均开课45门次。国外留学生人数已达我院本科生总人数的5%,教学工作量占我院总教学工作量的10%;中外合作办学本专科生人数已达我院本科生总人数的25%以上,教学工作量占我院总教学工作量的20%。这些数据表明,我院专业办学国际化脚步越来越快,成为学院教师酬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但也为我院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教学压力,在这样极端的条件下,经过全院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还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此我建议对那些辛勤付出,勇挑教学重担,尤其是开展全英文教学和双语教学的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此外,国际化办学将会在我院形成新常态,也将在工程管理、建筑学等专业全面推开。
(四)教学工作有序开展
教学工作是立院之本,我院始终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宗旨,以教改为特色,以精细管理为手段,确保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通过修订教学资助与奖励办法,促进学院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产出教学成果。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根据土建类专业的认证标准与指标改革改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土建类专业建立了适应执业资格注册制度的教学体系;利用企业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建立的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将为直接面向岗位能力要求培养符合认证标准的高技能土建类人才提供实践教学平台;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执业资格考试接轨的土建类专业课程建设模式。
开展基于工程项目的土建类多专业协同毕业设计模式探索,目的是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促进不同专业交流,培养学生建立协调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毕业生的整体工程意识。学院在5个本科专业中选择了5名学生组成了1个毕业设计团队,每个专业配备1名指导教师,以设计研究院近期完成或正在进行的3个实际项目为设计题目,真实模拟设计院工作流程,让土建类相关专业(城市规划、建筑学、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学生一起完成设计。开展基于体验式教学的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目的是感悟分享实现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以及工程素养的提升与重构,并以2013年底开工建设的 “德信体育人文社科实验实训中心”实际项目为依托,让学生有机组合形成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程参与工程实践,现场了解建筑设计、施工技术、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实施过程。
进一步完善教学基层组织机构,加强管理,推进课程建设。部分课程已形成了“学科专业带头人+教学团队”的教学队伍格局,培育出了多门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钢结构基本原理》和《房地产开发》建成校级精品课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建成了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同时,以青年教师水平认证、校院两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为契机开展教学技能培训,尽快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推荐2名教师参加学校第七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鼓励青年教师探索教学艺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曾磊、黄文雄、丰燕3名教师通过2015~2016学年“任大龙奖教金”初审。鼓励各专业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申报教研项目,学院刘晓锋老师1项教学研究项目获准申报省级教研项目。
(五)科学研究快速发展
科研水平是建立研究型大学的关键指标。在科研管理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学院不断修订科学研究资助与奖励办法,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在项目申报中全员发动、精心组织,督促教师申报各级各类项目。据统计,全年学院教师申报各级别、各类纵向项目20项,主要包括: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6项(面向项目4项,创新群体、杰出青年项目各1项)、湖北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3项、中国石油创新基金项目1项、德信体育青年科研支持计划项目2项、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项。获批纵向项目5项,其中住建部科技计划项目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湖北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1项。截至目前,我院现有各类在研纵向科研项目近3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项目12项,厅局级项目10余项。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108万元,横向科研到款46.5万元。
学院始终坚持执行学术奖励政策,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催生科研成果。我院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50篇,其中,核心期刊32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6篇,普通期刊论文12篇,与上年度相比,论文总数有所下降,但核心期刊论文明显增加。此外,本年度我院教师发表的论文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有30篇,占60%,其中,SCI/EI双检收录14篇、SCI收录1篇、EI收录10篇、EI和CPCI双检收录3篇。全年邀请校内外12位专家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作学术讲座12场次。共有10多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教师学术思想活跃,学院学术氛围浓厚。一年来,学院公开出版教材5部,且全部为规划教材,许成祥(主编)《工程结构》,科学出版社;黄庆瑞(主编)《工程合同管理与索赔》,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姚金星(主编)和黄庆瑞(副主编)《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殷涛(副主编)《建筑设备》,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谭伟(副主编)《风景写生》,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同时,学院获批1项国内外观设计专利和1项国内实用新型专利,以及2项软件著作权;《油气储运装备健康检测、评价与防灾关键技术》成果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六)工程设计攻坚克难
2015年,面对全国建筑业萎缩的实际情况,我院采取稳定内部市场,积极开拓外部市场的举措,努力保持设计产值稳定,在全体设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学院设计项目到款824.28万元,其中,规划设计到款6个项目,共35万元;建筑设计到款44个项目,共716.72万元;勘测设计到款10个项目,共72.56万元。根据设计院实际情况,研究决定成立郑辑宏工作室,这是我院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建立的工作室,旨在树立个人品牌,培养以首席建筑师为主导的设计团队,更好地做出精品,为社会服务。
(七)学团工作生机勃勃
学团工作坚守安全底线,建立学院 — 班级 — 宿舍三级信息员制度,开展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安全教育月系列活动和生活指导室老师值班制度及谈心工作,狠抓学生安全管理,落实好与重点关注学生的谈心工作,“三困”谈心近2000人次。
学团工作打造优良学风,全年学工人员深入课堂听课近40余次,涵盖所有的年级和专业,并跟任课老师进行了交流和沟通,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确保上课率达到90%;坚持早自习制度,早读率高达98%以上。其中,一年级新生的早读率、晚自习率、上课率和按时就寝率均在99%以上。
学团工作活跃第二课堂,学院坚持举办快题设计竞赛、广联达软件算量大赛和结构设计大赛等,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得以巩固,创新理念得以激发,创新能力得以提升。2015年度我院学生共获批4项创新训练计划、1项创业训练计划,到期结题项目全部通过验收。学生全年累计发表学术论文50篇(不含特殊学位论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项。学生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1项,其中,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在2015年“华科检测杯”湖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中辰杯”中南地区第四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获二等奖1项;在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斯维尔杯BIM软件建模大赛中获三等奖1项;在第五届中南地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竞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在2015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湖北赛区一等奖1项。此外,学院通过大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发扬广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并组织大学生讲坛、文艺节目展演、诗歌朗诵、校运动会、校挑战杯创业策划大赛等各项科技文化活动30余项,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尤其是今年举办的“十佳学生、魅力班级”评选活动展现了城建学子的风采。
学团工作助贫奖优。学院全年有133人获得校级以上奖学金,总金额为628000元。学院认定贫困生832人,其中591人获得国家助学金,总金额为774000元。还为近20余名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并发放薪酬30595元。积极推动助学贷款工作,全年完成生源地贷款218人。校友还为我院提供6万元助学金用于资助20名贫困学生。
学团工作提升就业。随着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形势越加严峻。为迎接挑战,克服困难,学院领导亲自带队开拓就业市场,全院上下齐心合力广开就业渠道,致使今年就业工作取得较好成绩。新增就业实习合作单位2个,本科生就业率97.15%,研究生就业率100%。
学生党建方面,设立班级党小组加强组织建设,并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培训,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全年举办入党积极分培训二期,共培训学员218人。全年共发展学生党员49人。预备党员转正98人,按期转正率为100%。
各位老师、各位会员,过去的一年里,德信体育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取得了一些成绩。在此,我代表学院党政向辛勤工作的老师们和所有关心支持学院建设发展的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院在建设和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主要是:(1)学科建设任重道远,学科发展不平衡,博士学位授权点有待我们做出更大的努力。(2)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缺乏在国内或省内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带头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很低,正高职称教师比例更低,建筑、规划、工管专业的教师职称问题对专业发展十分不利。(3)教学管理、实验室管理还需规范化,教学特色彰显不够。(4)科学研究方向应进一步凝练,科研团队应加大力度培育,科学研究水平须进一步提高,取得有代表性的标志性研究成果。(5)设计管理需要制度创新,设计队伍急需增员,尤其要增加结构设计人员,提高设备人员水平。(7)毕业生考研率亟待提高。(8)院机关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学院将高度重视,坚持不懈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二、“十三五”发展的规划任务
(一)适度调整办学格局
稳步发展本科生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拓展国际化办学和中外合作办学。“十三五”期间,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招生规模控制在年均360-450人左右,研究生年均招生规模争取达到(含博士、工程硕士)50-70人左右,外国本科留学生年均35-50人左右,中外合作办学年均招生规模控制在50-60人。
(二)大力加强师资建设
到2020年,教职工总数控制在115人以内,其中,专任教师总量达到95人左右,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达到教师总数的45%以上,博士和硕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5%以上;培养1-2位省级高层次人才;6-8名较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年龄在35岁以下的教师总数20人以上,力争“楚天学者计划”设岗1-2人;平均每年新进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教师3-5人;新增硕士生导师8-10人、博士生导师1-2人,省级教学名师1-2人,正高级职称教师10-12人,高级职称教师总数超过60%。
(三)全面提升学科建设实力
1、整合学院资源,建设土木工程、建筑及规划、工程管理、建筑环境及设备4大学科平台,力争将“土木建筑与环境“校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建成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组建3-4个研究方向明确、人员稳定、竞争力强的学术团队,再建成1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落实学科负责人制度,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学术水平较高的学科队伍。
2、以土木工程湖北省实验教学中心为依托,集中有限资金,加强试验平台和高水平实验室建设。十三五期间,力争获批省级工程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1个;建成德信体育工程检测中心;建设好给排水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建筑规划馆。
3、建好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积极申报结构工程或防灾减灾工程博士点。
4、凝炼学科方向,形成以下稳定的研究方向:形成工程结构及其防灾、结构健康诊断与监测、岩土力学及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新型建筑材料、固液废弃物处理技术、城市建设与房地产经济等稳定的学科方向,并使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达到或接近国内外先进水平。
(四)推进专业建设与本科教学
1、本科教学评估。“十三五”期间,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建设好现有的5个本科专业,力争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本科教学评估。力争给排水专业通过住建部评估、土木工程专业通过专业复评。
2、教学团队建设。利用学校政策,引进知名学者或有学术潜力的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提升学院整体教学实力。加强对名师教学经验与成果的总结、研究和推广,提高教学研究的水平,形成“名师+教学团队”的优秀教学队伍,争取建成2个校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
3、青年教师培养。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坚持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力争培育2-3名校级优秀青年教师,3-5名青年教师在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获奖。
4、重点专业和质量工程项目。力争建筑学专业申报省级重点专业,力争城市规划专业和给排水专业建成校级重点专业。积极准备申报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争取在专业综合改革、精品视频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其他质量工程项目等方面取得较好成绩。新增1-2个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0部以上,争取出版1部国家规划教材。
5、建设学院精品课程网站。以慕课、微课、优课联盟为参照,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整合与优化课程教学资源,为广大师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学资源,以此推动学院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都有较大改善,争取1-2门课程进入优课联盟,3-4门课程建成双语教学课。
(五)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加强学风和教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四级通过率达到95%以上,六级通过率达到30%以上,考研录取率达到25%左右。争取每年获得2项以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项目。新建5-8个固定的校外合作教育基地,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魅力城建文化内涵为依托,打造德信体育学生工作品牌。
2、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进一步推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在深入实施“工学交替-合作教育” 、“基地实训-设计院”、“自由创作-学生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大胆进行体验式教学、多专业协同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探索。争取“十三五”期间获得1-2项省级教学研究成果奖,1项国家教学研究成果奖。努力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学生每年发表学术论文50篇以上,每年获省级优秀学士论文10篇以上,争取获得省部级以上竞赛一等奖20项以上,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和竞争能力,学生的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六)显著提升科研设计实力
1、构建科研团队,搭建科研平台。以研究课题为抓手,以“培养学术精英、产出学术精品、打造强势学科”为目标,优化学术资源配置,提倡协作攻关,培育团队精神,在现有2个科研团队基础上,力争培育新增1-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2、申报高层次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申报高水平研究成果奖。到2020年末,国家级课题立项5-8项,省部级课题立项20项以上,横向科研项目有较大增长,年均科研、设计经费保持1000万元以上,其中,纵向经费年均100-200万元。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200篇以上,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文章达150篇以上,获批国家专利5-8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 2-3项以上。
3、组建设计团队,开拓设计市场。“十三五”期间,要推进设计改革,培育品牌设计团队,提高设计质量,打造设计精品,提升设计资质,开拓外部市场。将城乡规划编制资质和市政工程设计资质升为乙级资质,工程勘察升为甲级资质。
(七)建设实验室及实习基地
1、以土木工程省级实验中心建设为龙头,加大实验室硬件建设,完善给水排水工程实验室、建筑物理实验室建设,加强实验室管理,规范实验教学环节,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实验条件为社会服务,争取获批工程检测资质。
2、重视实习基地建设。把实践教学与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合作教育基地建设,今后五年新建5-8个校外合作教育实践(实习)基地,保证学生良好的实习环境和稳定的就业基地。利用学校南扩计划,建成土木工程实训中心,完成培训资质认定。
(八)加强交流与合作
继续发展与国内高等院校及科学院所的合作关系,并积极拓展合作空间,支持教师访问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邀请国内外资深专家来院作学术报告,让更多的师生受益;鼓励教师参加国际交流,争取派出3-5名出国访问学者,承办1次国际学术会议,每年出席国际会议10人次以上。
三、2016年度主要工作任务
2016年我们要根据学院的“十三五”发展规划,结合我院的实际,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教学方面
(一)增强目标导向,做实基础管理,开发教学资源,培育教学团队
1、修订并执行《教学资助与奖励办法》,增强目标导向,在鼓励教学研究,培育教学成果,丰富教学手段,培养优秀人才上下功夫,出成绩。
2、在教学计划安排、教材教案检查、教学过程控制、教学效果认定、教学质量提升措施等方面出台具体管理制度,做实基础管理。
3、开发教学资源,资助1个教学团队开展1门院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立项和建设工作,争取入选优课联盟;再建成1门校级质量工程项目。
4、争取教材建设立项,主编教材新增3本以上。
(二)推进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方案,获批教学成果奖励
1、积极推进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立项。
2、组织院内实践教学改革,学院资助2项。
3、组织教学研究培训,提高教师的选题、申报能力,研究创新能力,争取获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项,校级2项。
4、争取申报省级教学研究成果奖1项。
(三)建设实习基地,加强专业建设,递交评估报告,准备本科评估
1、建立实验室管理机制,完成土木工程实验室搬迁和给排水实验室建设工作。
2、递交给排水专业评估报告。
3、土木工程实验中心要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将其建设成为创新基地,并申报检测资质,对外服务,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4、整理教学档案,准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科学研究方面
(一)修订科研条例,增强目标导向,培育研究团队,提升科研水平
1、修订并执行《科研资助与奖励办法》,增强目标导向,把资助奖励重点放在支持科研团队、高级别项目、高水平论文上,把有限经费用在培育学科团队上,用在出高水平论文、高级别科研成果上。
2、根据专业发展实际,凝练5-8个科研方向,形成科研团队,实行重点资助。鼓励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注重培育科研成果,培养科研人才。
3、获批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
(二)申报科研项目,发表科技论文,开展成果鉴定,获得科技奖励
1、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各类项目,争取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厅局级科研项目10项。争取获批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2项,厅局级4项。
2、确保发表核心期刊文章40篇以上,三大检索系统收录文章35篇以上,申报各类专利4项以上。
3、出版专著1部。
4、科技成果鉴定1项以上。
5、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项以上。
(三)搭建科研平台,加强学科建设力度,申请硕博学位点,获得科技奖励
1、获批省部级工程中心或重点实验室1个。
2、获批省级研究生工作站1个。
3、增设地下工程或油气田防灾减灾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
人力资源方面
1、引进楚天学者1人、培养楚天学子1人。
2、引进博士3-5人,硕士1-2人。
3、获批教授职称1-2人,获批副教授职称2-3人。
4、出国访学1-2人,国内访学2人。
5、申报省部级高层次人才计划1人。
设计院管理方面
1、明确设计院管理体制,出台设计院管理制度文件,美化设计院环境。
2、增强设计人员责任意识,强化设计环节控制,提高设计质量。
3、设计产值保持1000万元以上。
4、获批湖北省优秀勘察设计成果奖1-2项。
5、规划设计资质、市政工程设计资质升乙。
党建、工会与学团工作
1、认真办好分党校,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教育,全年举办2期积极分子培训班,培训学员200名左右。坚持按专业建立学生党支部,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党员活动。积极慎重地发展新党员,年末学生党员比例保持在20%左右。
2、工会工作要结合教学、科研、设计和管理工作,以培育城建精神为抓手、以提高师生素质、完善师生人格为目标,构建城建文化,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跃师生精神文化生活,做到以活动凝聚人心,以活动振奋士气,以活动促进团结。全年开展4-5次体育活动或踏青活动。
3、共青团工作要以优化学风培养优秀团员青年为目标,开展各项学科竞赛和学术作品展,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艺术节、金秋歌会、论文报告会,组织“十佳学生”、“魅力班级”建设评选等活动。全力打造德信体育学生工作品牌1项。
4、继续以优化学风、促进成才为目标,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主题活动,重点坚持开好主题班会,把谈心活动、安全教育月活动引向深入。
5、坚持组织长江城建论坛,全年举办12场次以上论坛,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推进一对一师生科研互动,支持大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继续进行学术论文奖励。支持大学生社团活动,重点支持大学生建筑协会、大学生学习科学研究会开展活动,结合专业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学科竞赛,力争取得优良竞赛成绩和省级大学生科技成果奖。
6、充分利用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广泛开展各类科技竞赛,举办学院结构设计大赛、结构力学竞赛、快题设计等相关赛事,快速扩大学生参与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7、积极组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重点抓好项目的申报、开题、中期检查与结题汇报等工作,力争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申报中获批国家级3项,校级3项。
各位代表,老师们,发展永无止境,努力永不停步;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与困难并存。我们要“瞄准目标 凝心聚力 锐意改革 跨越发展”。让我们在学院“十三五”规划宏图的指引下,紧紧团结在一起,创新思路,真抓实干,为建设一流学院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